《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中“修”是什么意思

修:实行,做。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出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选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7、毕至:全到。毕,全、都。

8、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9、咸: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王羲之(约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脩稧”是什么意思

“脩稧“就是”修葺”的意思。

“脩“的”修“的异体字,”稧”本意是秧稻稗等,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是“用秧稻稗做修葺”意思。,也就是用秧稻稗草把房子盖一盖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脩稧“已经被”修葺”替代,不再有““脩稧“这个词了。

修禊 是什么意思

修禊(xiū xì)是古老风俗。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

“修禊”是什么意思呢?

修禊是古老风俗。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

一。《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由女巫导演,于三月上巳沐浴除灾祈福。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把禊列为祀典,说:“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后汉书,礼仪志》即有“祓禊”(祓是古代除灾祈福仪式),此志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去宿垢�是除去旧病。这里刘昭作注说:“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所以后汉祓禊还学古代女巫用香薰花草沐浴,去病患,除鬼魅,作祈禳。而禊的另一说法,挚虞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所以举行祓禊,因为有灾,洗濯消灾祈福。正是思念消灾祈福,面对灾害病痛鬼怪可能出现的恐惧,忽生老庄齐物论,所以《兰亭序》写“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是可能产生的情绪。

修契什么意思?

修契可以称做为“修禊事”,来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