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等。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清代的北京中轴线
清代北京城完全承袭了明代的中轴线,没有变动,但经过精雕细琢,进一步完美。经过明末的战争,皇宫中的建筑受到很大破坏。清代定都北京后,全面修缮了皇宫和城楼。如清顺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了天安门城楼,将原承天门正式改为天安门,将北安门改为地安门。
清初重修了三大殿,将明末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奠定了“内和外安”的文化定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永定门,不仅提升了它的规制,还增建了箭楼,使中轴线起点更加宏伟、突出。
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是对中轴线的重要贡献。清顺治十三年(1655),将明代的万岁山正式改名景山。不仅寓意观景之山,还有更深的含义,景由“日”与“京”组成,寓意“日下的京城”,“日”代表皇帝,即皇帝所居之所。
后来又对山前、山后、山峰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山前修建了绮望楼,山后修了寿皇殿,都在中轴线上。而在山上对称地修了五座亭子,最高处的亭子名万春亭(观妙、周赏、万春、富览、揖芳)居于中峰中轴线上,方形,三重檐,四角攥尖顶。整齐对称排列的五座亭子更突出了中轴线的作用。将中轴线的完美推向高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北京中轴线变迁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天桥、正阳桥坊、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等多个建筑。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北京市中轴线有哪些建筑?
国家博物馆、正阳门、箭楼、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天安门、故宫、中间为毛主席纪念堂。
1、天安门概述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文物遗存
金丝楠木盒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60年代重建队伍在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数脊瓦数时,意外的发现中间黄色的琉璃脊瓦中藏着一块金丝楠木盒,改琉璃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工人们杂碎后露出一个30厘米见方的木盒,上面清晰地显露出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雕刻图案。工人们用撬棍戳破后,木盒酥了。木盒内藏有块拇指大的红宝石、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等物品,有的物品已分辨不清,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炮弹
天安门城楼炮弹在拆除西山墙时,一名工人取出一发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指挥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门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后来在拆除中又先后起出6发规格相同的炮弹,这7发炮弹始终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