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
1、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
2、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而因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此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其他两条同样废除官员地主特权的政策是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
雍正为何不惜得罪利益集团,也要推进士民一体当差纳粮?
因为到雍正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加上国库空虚,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雍正着力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对读书人总体来说是比较重视的,因为这个群体是朝廷官员和栋梁之才的重要来源。朝廷为了争取这个群体的支持,对读书人采取了一系列优待措施,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读书人一旦考取了功名可以免交赋税。
雍正年间,雍正帝针对这项对读书人的优待政策进行了重大变革,就是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雍正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得罪读书人来推行这项措施,也确实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均可圈可点,康熙年间,清军南征北战,不断开疆拓土,国家财力消耗巨大,雍正帝继位的时候,国家已是外表繁花似锦,但是内里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这就迫使雍正帝必须开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但雍正没有简单粗暴地增加国家赋税,而是先对基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一番。雍正发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手里也没有钱,即使增加赋税,不仅达不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反而可能会激起民愤,而官员和士绅手中积聚了大量财富,国家却不向这类人员征收赋税。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官员和士绅虽然在整个社会中只占少数,但是他们手中拥有权力,具有很大社会影响力,动这群人的奶酪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雍正就敢于向他们开刀,下令官员和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都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
这一政策出台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很多官员上书劝谏,读书人也纷纷发表反对言论,甚至出现读书人集体罢考的现象。但雍正甘愿忍受骂名,也坚持推行这项政策。从实际效果看,广大贫苦百姓是实实在在受益者,沉重的赋税负担得到很大程度缓解。
《雍正王朝》中“士绅一体当差”是怎么回事?
清雍正以前包括明朝的时候,实行“国家养士”的政策,只要你这个学生参加院试以后,得到了廪生也就是秀才身份以后,就是国家开始月供粮食了,就可以免去劳役等等这类的差使,专心于考取功名,同时有钱的乡绅也可以免除劳役之苦不用交纳公粮。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所以雍正看到这其中的社会弊端,实行了“士绅一体当差 、一体纳粮”,在有限的范围内消除局部的不公平。
首先说一点,这个政策不是田文镜定的,是雍正皇帝定的,田文镜只是一个执行者,因为他最敢于任事,雍正才用他来推行这个阻力重重的新政。
雍正是史上最勤政最清廉最寡欲的皇帝,其实也不为过,但他身后留下的,可以说是骂名一片,原因,就是他推行的新政:摊丁入亩-改按人征税为按田亩征税,以前国家征税都是按人头,结果有钱人交的那几个钱根本不伤筋骨,而穷人则是不堪重负。雍正看出了这一点,说白了就是按财产征税,类似今天的个人所得税。田多就多交,田少就少交,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中国自古当官的与读书人的子弟都不服劳役不缴税,这也是一种歧视,雍正干脆把这些人和普通百姓视为一体,一律服劳役和交税。
这下可不得了,有钱的、当官的、读书的全都不干了,甚至出现了河南罢考事件,多亏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才平息了罢考。
这些政策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些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是得罪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还有一个,是贱户除籍-贱户是明朝朱棣对靖难之役后不肯臣服的建文旧臣及其子弟的惩罚,只允许从事一些低贱的工作,雍正赦了他们,并允许参加科举,二月河的书将这一德政归因于雍正与某贱户女子的所谓私情,实在是抹黑啊!这些政策可以说,都触动了高官显贵及读书人的根本利益,笔杆子握在他们的手里,以至雍正只临朝十三载,迷团却比哪朝皇帝都多,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笔下照旧杀人。很喜欢连续剧里雍正的感叹:“我的政策,得益的是穷人,可是,他们不会写啊!”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乾隆时期还实行吗
乾隆时期不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是一体两面,属于大清税务征收的方法。乾隆废除不合理的 官绅一体纳粮,保留合理的摊丁入亩是必然的选择。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针对官员和士绅的政策,也就是剥夺他们的特权。对官员和士绅来讲,既要当差,又要缴税,甚至需要交更多的税,这是他们绝对不可能答应的。
从政治学上来讲,这是对千年科举和官僚士绅特权传统的挑战,直接损害清朝以儒治国的政治思想体系和国家管理结构。
乾隆帝能够废除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原因是同为征税的摊丁入亩意外成功,国家税收能够得到增长,达到预期的目标。既然摊丁入亩能够实现增加税收的目标,那么一体纳粮就没有必要实施,一体当差自然也没有必要推行了。
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丁银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
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改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摊丁入亩这条政策,我认为触动的只是一般地主阶层的利益,对官员们的影响很小。因为官员他们的土地都是隐藏的,根本不在地方政府的记录里。
即使雍正帝要求这些人自己报出自己隐藏的田地,但是很多官员都没怎么报,就算报也是意思意思,所以官员的税负没有增加。这一条推行后,虽然有些地主会不满,但是对官吏影响不大,显然能够推行成功。
既然摊丁入亩能够实现增加税收的目标,那么一体纳粮就没有必要实施,一体当差自然也没有必要推行了。
官绅一体纳粮危害
官绅一体纳粮危害:
这种新的体制政策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制约,因为自隋朝以来,科举制度的推行也说明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新手段,而科举制度也让很多读书人开始成为上层阶级。
那么官绅一体纳粮直接就把读书人的地位直接打压到底层,他们和普通百姓也就没有了区别,要和普通百姓和乡绅一起交税银,所以这对于很多想利用科举考试摆脱穷人身份的读书人是很不满的。
官绅一体纳粮实行的原因
官绅一体纳粮,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
雍正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官绅一体当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这项改革,在实行个人所得税的今天,或许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晴天霹雳。
自实行科举以来,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给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特权,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是基本制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登上天子堂,也就是当上官老爷,从此就再也不用纳粮交税了。不仅他们自己不用纳粮交税,老婆孩子、家奴侍女也不用交,甚至他家的土地都不用缴税,这就是很大的政策优惠补贴了。
雍正的此举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触及士大夫知识分子和官僚利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说的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
扩展资料: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
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 。汉朝时,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雍正二年正式实施耗羡归公,最早在山西推行,二年七月,正式推广至全国,将明朝以降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清雍正年间通过定火耗以增加各级地方官薪给的重要措施。清初承明旧制,官至极品俸银不过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
雍正二年(1724)降旨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各省根据本省情况,每两地丁银明加火耗数分至1钱数分银不等。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酌给本省文职官员养廉。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火耗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