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胁痛病?严重否?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依附于肝,与肝相表里,其脉亦络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疏泄不及,肝郁气滞,脾土壅滞,湿自内生;或气郁日久,气滞及血,瘀血停积:或肝肾亏损,血不荣络等,均可导致胁痛,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调节机体的情志活动。肝失疏泄引起的情志变化有抑郁与亢奋两个方面。抑郁为疏泄不及,气机郁结:亢奋为疏泄太过,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气机失和而产生胁痛。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所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胁肋痛。”
2.瘀血阻络 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肝主藏血,调节血量。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所以,气滞可以及血,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阻塞肝络,瘀血内著,气机不行,“不通则痛”。对此,《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有明确论述,提出“久病在络,气血皆窒”《类证治裁·胁痛》也曾提出“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3.湿热蕴结 肝主疏泄,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又胆附于肝,经脉互相络属,二者为表里之脏。外湿内侵或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导致胁痛。《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也明确地说,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4.肝阴不足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精血亏损,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致使“不荣则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曾对此明确指出:“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总之,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本病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属虚。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甚或虚中夹实;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风胁痛是什么意思
肺受病邪引起的胁痛。见《症因脉治·胁痛论》。因寒邪袭肺,水饮内停,或邪热灼肺,肺络受伤所致。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胁肋刺痛,或咳引胁痛。属寒者,兼见咳吐稀涎痰沫,脉弦紧。治宜散寒蠲饮,用小青龙汤。属热者,兼见咯痰腥臭,面赤,脉数,治宜清肺涤痰,用泻青各半汤或泻白散加味,并针刺少商穴出血。参见感冒胁痛、停饮胁痛条。
【证候特征】
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脘腹胁痛是什么意思
中医认为是气血运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血行受阻,经血滞于胞宫或经前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寒湿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或素体不足,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肝郁日久化火、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行而致。
胁痛口苦是什么症状?
胁痛口苦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过度的劳累状况,以及患有某方面的疾病所导致的,造成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变差,导致堵塞,就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疼痛。建议患者及时的进行疏肝理气,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舒筋丸等,患者也可以相对应的做一些针灸,按摩,促进血液流通。因脾胃湿热导致的口干、口苦、胸痛等不适现象,建议你采用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等配合治疗,疗效确切,可以彻底根治。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彻清除脾胃湿热,增强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快速修复胃肠粘膜,荡涤胃肠浊气,从而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