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血型所占人口比例是多少?
我们都知道人的血型是不一样的,可分成4种,即A型,B型,AB型和O型,然而其实人类血型有很多种型,上述4种血型之外还有Rh血型系统(主要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MN及MNS血型系统等。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检测发现,人类血型实际上有30余种之多。
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每一种血型系统都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并且具有免疫学特性,这也是输血要以同型血为原则的原因。
那么我国13.9538亿人口中(国家统计局2019年1月21日公布的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数据),哪种血型的人最多呢?据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血型的人群比例是A型血型:28%, B型血型:24%, O型血型:41%, AB型血型:7% ,所以,从这个数据来看,以O型血的人群为最多,A型血次之,B型血第三,AB型最少。
将这些百分比乘以我国总人口数量,就可以得出某个血型在我国的人口数量占比了,A型血人口约3.9亿,b型血人口约3.35亿,O型血人口约5.72亿,AB型血人口约0.98亿。
在人口血型的分布上,四川、湖南、江西、上海等省市中A型血之人较多,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份则是B型血的人较多,我国东部,中部和南部的区域则以O型血人口为主,而且O型血呈现由华南地区到华北地区比例递减的趋势。
我们常听到什么样的血型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样的说法,那么血型与性格真的有关系吗?其实这是一种没有什么实质性依据的所谓经验性论断,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原理和证据支撑。
最先提出血型决定性格说法的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他于1927年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并且认为A型的人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气等;B型的人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好管闲事等;O型的人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等;AB型的人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征。
之后又有不少人在这种说法上做文章,然而至今却没有什么足以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和生理学证据,而且现实中每一种血型的人都是有各种性格,比如上面所讲的我国人口的血型分布,最多的O型有5.72亿人,这么多的人怎么可能会是某一类性格和气质?最少的AB型也有近1亿人,同样也不会偏向于某一类型性格和气质,所以将血型与性格强行挂钩的说法并没有让人信服
听说AB型血只占中国人口的7%,为什么?我国各血型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因为AB型是A型和B型融合后而产生的新血型,只占全球总人口的9%左右,是地球上出现时间最短的血型。
而O型血在人类学上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就是说已经存在了很久,叫做狩猎血型;A型血是第二种最多见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从事农耕作物的,所以叫做农耕血型;与O型和A型相比,B型却是人类学上较晚出现的血型,这类人是最早习惯于气候和其他变迁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是最晚出现血型,这类人拥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征。
我国各血型所占的比例是:A型占27.9%,B型占29.2%,O型占34.4%;另外,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就是说在ABO血型系统里,又被分为RH阳性血和RH阴性血)。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中,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
我国RH阴性中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
扩展资料:
细胞膜上附着有糖类,它们以寡糖链或多糖链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作用就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识别。一个细胞要识别另一个细胞,它们的糖类必须是同一类的,因此就有了血型。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
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血型系统
中国血型比例是什么?
全国ABO血型每一种血型比例A、B、O型各占约30%,AB型约占10%。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也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在鉴定人的血型时,一般是用特异性的人抗血清进行凝集反应。
每一个血型系统都是独立遗传的,控制一个血型系统的遗传基因大多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有35个,但在临床试验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最为重要。
相关信息
细胞膜上附着有糖类,它们以寡糖链或多糖链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作用就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识别。一个细胞要识别另一个细胞,它们的糖类必须是同一类的,因此就有了血型。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2022中国血型分布
比例为3:3:3:1。血型是指血液的成分中表面抗原的类型,通常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的类型,与人类的临床密切相关。根据官方网站查询得知,2022中国血型分布比例为3:3:3:1。我国大致上是北方b型血居多,o型血次之,a型血比例相对低一些,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台湾o型血数量较多,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剩下a型和b型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