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情人节吗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之一。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爱情元素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这天也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他两个情人节

上巳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7]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七夕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吗

是的,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又叫乞巧节的传说

在古代对女子的约束是很严格的,她们在深闺里不能轻易抛头露面。但是元宵节就是一个例外,她们可以结伴而行,出门赏月观灯,猜谜游乐。

可以说元宵节是一个公平的节日。古代帝王为了显示太平盛世,解除了元宵节的宵禁。不管人们地位高低贵贱,或家庭贫富如何,也不管老少男女,节日期间都可以外出游玩。

唐玄宗时期元宵节休假三天,到了明太祖时延长到十天,提倡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同乐。古代的青年男女们平时很少接触,这样元宵节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约会和交流的机会。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元宵节

元宵节才是中国情人节为什么这么说?

之所以说元宵节这天才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有来历的:因为在古代年轻女子是不被允许参加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元宵节这天她们却可以结伴出去赏花灯。那天许多未婚男女,都会借着这个机会去找寻自己的另一半,以此促成自己的美好姻缘。

因此古书上还有这么一段记录的话:“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写得就是古代元宵节的情景。并且我国著名诗人辛弃疾也曾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将元宵节的画面描绘的跃然纸上。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元宵节才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想想灯火阑珊处遇佳人的场景,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漫的意境=。而且即使是放到现在,许多人家也会在元宵节那天给自己家里未婚适龄的孩子安排相亲。

同时,在我国一般认为2月14和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是情人节。在情人节当天,一些青年男女会鼓足勇气和自己喜欢的人表达爱意(大多数都是男生和女生表白,因为在传统爱情观念中都是男生应该主动点)。如果已经有了“另一半”,那么也会选择去送一些礼物给对方,以此表达心意。

其实2月14的情人节并不是我国节日,而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男女之间会在这天互送一些小礼物,比如巧克力、贺卡、鲜花等。不过现在这天不仅仅是情人节了,更加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许多商家会在这一天推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销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不菲的利润。

七夕情人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关于这天一直流传着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据说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会通过鹊桥相见、约会,以解相思之苦。七夕情人节除了包含爱情的寓意,还有着“乞巧”、“乞福”的内涵。

不过七夕情人节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内容过少,热度一直不能和2月14那天的情人节相比。虽然这只是简单的一个节日,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我国传统节日所处的困境,热度不够。

在我看来,情人节也只是一个象征意义或者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对于爱情来说并不是很重要。我认为只要心中有爱,相爱的两个人完全有能力把每天都过成“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