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亥革命的全面评价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广大人民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索,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们一起遗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的思想。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的背景
1、清朝衰落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2、革命党反清运动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辛亥革命评价是什么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首次高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高举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历史真正跨进了近代的门槛,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当时清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巨大障碍。 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推翻,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中国自秦以来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来说,专制君主是它的“头”,而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体系等是它的“身”,封建君主专制的覆灭,使中国封建制度变得残缺不全,失去了正统地位。从此,封建旧势力要实行专制统治,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这就为中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打开了一个缺口。
3.辛亥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法制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它吸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把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了共和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从而使民主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而这一点恰是中华民族跟上世界潮流,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这为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像清政府那样在表面上能控制全国局面的走狗,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了。
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办工厂、开银行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有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的评价是什么?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首次高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高举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历史真正跨进了近代的门槛,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纪元。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起点,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闸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除了制度性障碍,并做了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时起,中国便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世袭制时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皇权主义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尽管农民战争频频发生,但对皇权统治的崇拜则根深蒂固:农民起义领袖推翻旧的皇帝, 自己又兴冲冲地登上了皇帝宝座,王朝体制依然以巨大的惯性力量在原有轨道上运行。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以前,人们不可能创建代替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将从西方政治制度中找到的民主共和作为革命目标,辛亥革命终于突破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旧轨,掀除了皇帝宝座;并且在帝制的废墟上,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模式组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临时约法》,建立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议会制度。作为一场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转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翻天覆地的变革。在延续了数千年的皇权主义思想浸染下,皇帝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人们几乎不能设想没有皇帝的日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为人们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人们的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参与政治的意识大大增强。告别封建臣民身份、争做民国“新国民”,成为民初社会一大风尚。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一些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辫子、易服饰、禁缠足、禁鸦片、废跪拜、改称谓等,这些措施触动了传统社会的神经,有力地荡涤了旧社会的陈规陋俗,使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巨大;中击。觉醒的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束缚对人性的压抑,而有了鲜明现代性的独立人格,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都开始公开活动,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不能结党是封建时代的特征。否定了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结党的正当性。这也是辛亥革命带来的一种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强化了民众的法制观念
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鄂州约法》以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
《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君权宪法性质的《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此得到较为充分的肯定;与湖北军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民主立法《鄂州约法》相比,《临时约法》更具全国性意义,内容也更加系统完备。因此,《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用宪法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共和宪政最大的特点。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临时约法》,法制观念仍为民众所接受。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
4.辛亥革命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革命党人以“排满”相号召,起到了一呼百应的动员作用。由于辛亥革命的成功,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取消了。由于“排满”本身体现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孙中山在1 91 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随着“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就是“中华民族”新概念的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规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用中华民族概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和,最为恰当,没有厚此薄彼之嫌。使用这个称呼,为中国务民族消除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这个称呼为全国务民族人民所接受。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珍贵遗产。
5.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进程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新政策,为中国资本主义生长发育提供了新的制度环境,直接推动和促进了“振兴实业”的热潮。临时政府不仅在中央设有实业部,而且命令各省设立实业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不少民族资本家被吸纳进入政府任职,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兴办厂矿的活动,其规模、声势和范围都是空前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民国初期成立的实业团体,遍及工商界各行业和各地区。辛亥革命后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1910至1 914年间开设的工厂达5776家。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知识拓展
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的10月10日,这是一次震惊中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为首领,资产积极革命派和广大工农群众一起参与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这次伟大的革命之所以叫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而1911年就是辛亥年。于是历史上就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叫作辛亥革命。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辛亥革命评价及历史意义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对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当之无愧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