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却是狗(死的却是狗说明了什么)

毛姆的《面纱》里面“死的却是狗”是什么意思

 小说《面纱》的扉页上的第一行文字:别揭开这神秘的面纱——雪莱。不得不说,这激发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到底是有什么神秘的面纱?

在瓦尔特死去之前,我都没明白真正的面纱在哪里,又神秘在哪里。他说完“最后死的却是狗”就去世了,一直到小说结束我都还不清楚他的遗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找到了出处,源自西方文坛诗者戈德史密斯《挽歌》当中的一出非常著名的典故。大意是好心人收留一条狗,后来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大家都认为那个好心人会死掉,最终死的却是狗。

原来瓦尔特一直认为自己是那只狗,而美丽的凯蒂就是那个好心的主人。

她光鲜动人,惹人爱怜,是生活中的交际花,可嫁给了木讷平凡的自己,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太低太低,把他们的结合看成是凯蒂的好心,而他们的婚姻是由于凯蒂的善良,这也许又促成了在日后的相处中他愈发的木讷,当别人在打高尔夫的时候他们在意大利聊着下水道结构,当别人在外交际跳舞他们坐在屋子里一言不发。如此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人在一起是注定不会幸福的。“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无比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就和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从这一段话来分析,瓦尔顿爱凯可以蒂可以说已经是爱到极致,低到尘埃了。当他遭遇背叛,前面已没有路可以走,极致过后是尽头,尘埃下面是毁灭。所以他选择了报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一个那么清高的人,可以容忍凯蒂不爱他,但不可以凯蒂背叛他。

于是,狗和人反目。

我一直固执的相信,瓦尔顿带走凯蒂是为了挽回而不是毁灭,但这只我的偏执。出发去湄潭府的时候,凯蒂问瓦尔顿自己不是医生,只是个女人去那边能干什么,“你可以去安抚我,我需要你的陪伴”这是瓦尔顿给出的回答,其实他要的不是陪伴,而是折磨,他想要折磨凯蒂,让凯蒂在无穷无尽的百无聊赖,暗无天日的悔恨惭愧中毁灭。因此去到瘟疫包围的湄潭府,瓦尔顿对待凯蒂一直很冷淡,眼睛基本不看凯蒂。凯蒂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瘟疫四起的大环境里,语言不通的小环境中,独自呆在小屋子反复受到无聊的折磨,悔恨的煎熬,和生活无望的折腾。

女主人开始改变,慢慢地向“狗”瓦尔特示好。

整天无所事事的凯蒂,开始逐渐走出被唐生背叛的痛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到修道院,并且发现他的丈夫是一个受人尊敬爱戴的人,并非唐生受人指点;她发现女人的一生要靠自己才能够得到满足收获快乐走向安宁,并非靠男人;她慢慢地愿意去靠近了解瓦尔特,发现瓦尔特聪明充满智慧,疼爱小孩,开始懂得他丰富的内涵和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且开始称赞他,虽然依旧没有爱上他。

狗终因受不了煎熬,走向自我毁灭,而人终获自由。

严格说来,瓦尔特并不是为凯蒂而死的,他走不出自己设定的爱与恨的监狱。曾经爱她让他感觉快乐骄傲,后来爱她让他感觉难堪耻辱,现在爱她让他走向毁灭。“因为爱你,所以我要毁灭你”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合逻辑啊。是的,瓦尔特就是忍受不了自己的不合逻辑,摆脱不了曾经设下的这个“阴谋”(虽然并未实施),我想他的星座一定是处女座吧,绝不容忍自己一丝一毫的黑暗念头。而现在的凯蒂又恢复了活力,她时那么的快乐,那么地让人爱怜。文中有提到瓦尔特的死因,其实我也更倾向于是自杀,因为一个搞研究的人是绝不会如此疏忽。他想毁灭凯蒂,因为他是那么爱她,而她却背叛他;他恨自己有想毁灭凯蒂的这个念头,因为他现在仍然爱她。对这样的自己瓦尔顿感到非常不能适应,再也无力于爱与恨的纠缠,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煎熬和折磨,于是他选择了自我灭亡。

凯蒂最终获得了自由,因为她在湄潭府这个与世隔绝的死亡之地唤回了深埋的纯真,摒却了心中的浮华,并且,看清了自己的肤浅和无足轻重,明白了对唐生的爱够多么愚蠢。这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如何从所谓的爱情中走出来,慢慢揭开人生华丽的面纱,看尽苍凉,接近真相,寻找解脱和安宁的故事。

当大家都以为受伤的人会死掉的时候,最终死的却是狗,只因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死的却是狗(死的却是狗说明了什么)

“死的却是狗”

这句话是我再毛姆的《面纱》里看到的,也是给我影响最深的,关于沃尔特的死,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很是意外,我很同情他,作为一名细菌研究医生,最后因为瘟疫把自己奉献进去了,他和凯蒂的生活也许因怀孕会好转起来,我想在他临终的时候,会给凯蒂说,他原谅凯蒂了,但是他却说了“死的却是狗”。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还上网去查了这句话,这句话来源于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的最后一句 。挽歌的故事情节:一个善良的人救了一只狗,最后狗因为一己私欲(和人一样)咬伤这个善人,所有人谴责这只狗疯了,并坚信善人会死,但最后善人痊愈了,而狗死了。看到这个解释,我再一次翻书看起来,我才发现,我理解错了,沃尔特的死不是瘟疫,是自杀,又一次感到很吃惊。在沃尔特和凯蒂远行的时候,沃尔特最初的本意是让凯蒂在湄潭府自生死灭,然而当凯蒂到湄潭府后,的确过的日子是痛不欲生,但是最终因为修女院长,她最终获得了重生。但是沃尔特却在凯蒂怀孕后,说了句“我不知道”孩子是谁的,他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凯蒂在他最后的时刻,恳求他原谅自己,可是他却说的是“死的却是狗”。有的人说沃尔特的死是自己的一种解脱,他深深爱着凯蒂,可是他知道凯蒂是不可能爱上他的。但是,我觉得他的死是带有一种怨恨自己的感情色彩。他恨自己,太爱凯蒂,却无法去接受这个孩子不是他的,对自己对凯蒂的爱的一种怨恨,他怨恨自己无法从内心深处去原谅这个重生的女人。同时,我觉得,沃尔特的死,对凯蒂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沃尔塔爱凯蒂,为了她以后不再生活在深深的后悔里,以后孩子和凯蒂能好好的生活下去,都不在生活在他的阴影下,他也是选择死亡。唉,”死的却是狗”。

毛姆的《面纱》里面“死的却是狗”是什么意思呢?

在男主角快要死的时候,女主角乞求他的原谅,因为她希望他能原谅她,也原谅他自己,平静地死去,结果男主说了这一句“死的却是狗”。挽歌里这个故事大概是一个好人收养了一只狗,一直和谐相处,一天狗发疯了咬伤了人,人们以为人会死,结果人却痊愈了,狗却死了。女主说的那句,不能让女人爱上男人是男人的错,男主不能中箭更多。因为当初他也许就是自信满满,认为即使婚前女主不爱他,但当她认识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一定也会爱他的,结果因为自己闷骚到了登峰造极,事情还是超出控制范围了,对于一个高智商的他来说简直无法忍受。

毛姆的《面纱》里面“死的却是狗”是什么意思?

狗死的原因其实也就是主人身体的血液有毒。这个所谓的好人主人其实就是个伪善而已。

对比到书中,瓦尔特把自己比喻成狗,从最早凯莉答应嫁给他,类比狗(瓦尔特)遇到一个善人

《面纱》之后  愿你新生

从某种角度上说,毛姆是个极其凶残的作家。看他的书,就像眼看他把一切人们熟知的美好撕掉粉碎还重重扔在脏兮兮的地板上用脚踩两下,但你必须承认那才是真相。他最冷静最残酷,好像从来都很嫌弃笔下的人物,冷眼看待,那最后被解读出来的什么精神觉醒一类的也好像不是他想要的。其中代表,当属《面纱》。

《面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女子凯蒂生在一个绅士家庭,虽然美丽,但从小娇生惯养爱慕虚荣,矫情做作,喜欢玩弄男性感情。用现在的话是,东挑西挑结果挑花眼了一不小心成了个剩女。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越来越不如之前,凯蒂的母亲想要赶紧把她嫁出去。最后,自傲的她答应了内向呆板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并被后者带来了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在香港那个英国人的花天酒地世界里,爱虚荣而且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凯蒂,非常嫌弃不解风情的丈夫,于是和风度翩翩情场高手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得知真相的瓦尔特展开了报复计划,他要将凯蒂带到当时中国一个很落后的正在闹瘟疫的地方:梅潭府(一说是贵州湄潭)。凯蒂在向情人求助反被抛弃之后,和丈夫互相折磨,来到瘟疫肆虐的小镇。最后的结果是瓦尔特为帮助当地人拜托疫情,自己感染而死,而凯蒂却获得了重生。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对于曾经是外科医生的毛姆来说,有点用做手术的方式来写故事,眼下一片血淋淋,他却镇静操刀。毛姆在中国呆过很长时间,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受中国旅行的影响,《面纱》将故事发生地放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让两位主人公远离家乡,总让人有一种将人放在自己完全未知的世界里反而更能贴近自己人性真相的感觉。而且书中多次描写凯蒂的看到的美景,也有可能是幻象,拨开一切的雨雾之后,她才发觉了她自己。

《面纱》里一直都以凯蒂个人为出发点来叙述,这个轻佻浮夸的女子心不甘情不愿来到梅潭府,仅仅就是为了打发自己的时间,来到当地一家修道院帮忙,在到处都是死亡的小镇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丈夫的嫌恶,也渐渐在目睹其对灾民的尽心尽力之后变成了尊敬。好像是曾经的浮华生活和热烈的个人欲望变成了一块面纱,在这个生死交界贫穷落后却美丽非凡的地方,这块面纱揭开了,像是睡了很长一觉,人觉醒了。

可能是能够理解毛姆的人太少,也有可能是类似留点希望在人家的想法,当年那部中美合拍的电影娜奥米·沃茨和爱德华·诺顿合演的电影好是好看,却感觉不太吻合原作者想要表达的。电影《面纱》有最美的风景,还打着“真爱一生只揭开一次”的宣传,原著中那些残酷的细节却没有体现。原著中,凯蒂在爱情、背叛、死亡的漩涡里抓到救命稻草,仿佛脱胎换骨。但是对于瓦尔特,知道他死亡,她也清楚自己并不爱她,心里有的是负疚,要的是原谅,因为“如果他原谅了她,也就原谅了他自己”。而瓦尔特,不是爱德华·诺顿所诠释的那样,一直深爱着凯蒂,他也有他的自私他的狭隘,直到死,他两行眼泪掉下来,说的却是《挽歌》里那段经典的“死的却是狗”。而凯蒂最后知道,瓦尔特极有可能是拿自己做实验,最后菜感染至死。正当读者们对这故事唏嘘感慨甚至是有所收获时,毛姆又将那个刚刚建立起的新凯蒂的外衣又撕开,狠狠地讽刺了一遍:凯蒂回到香港,接受遗孀的好待遇,被曾经的情夫妻子邀请住在她家,然后又控制不住自己,和那个她已经看透了的人滚床单。和电影里,那个在花店偶遇情夫时,对儿子说了一句“他谁也不是”的洒脱女人根本就不一样。电影说的是爱情让人成长,书则更复杂,也更现实。

尽管看书和看电影的感觉完全不一致,电影里几个中国角色非常有看点,黄秋生扮演的军官说“China belongs to chinese people”很让中国人有同感,最后两位主人公患难之中的爱情也非常满足文艺小清新们的需求。可是,在毛姆的原著里,我感受到的 爱情只有怨恨和欲望、背叛,这些和他笔下的宗教、制度、传统、文明和愚昧等等一起,共同组成一块面纱,揭开之后,那张脸也不见得真的就美丽如初。和凯蒂所承受的各种痛苦,不断的建立、推翻、质疑一样,人生不知还有多少面纱。小说最后又提到了她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老态,而最后孩子的孕育,她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且勇敢承认承担。她看到一条安宁的路,她的面纱终于揭开。这时的凯蒂,宛若新生。